节后复工,你是否感觉身体被掏空?一边精神涣散,一边对假期恋恋不舍?这可不仅仅是“节后综合征”在作祟,其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更深刻的生物学真相——你的睡眠债台高筑,而它正在悄悄加速你的衰老。 好消息是,我国科学家发现补觉还真有用:适度补觉与延缓衰老显著相关[1]!那怎么才算适度呢?接着往下看。 抛开皮肤变化不谈,偶尔一次睡眠不足,可能会让你感觉第二天精神格外亢奋。美国西北大学的科研人员解释,暂时性的睡眠不足会让大脑中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变得更活跃,从而释放更多“快乐激素”[2]。 然而,这只是表象。2023年,《神经科学杂志》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,只要一晚不睡,大脑就会在第二天瞬间变老1~2岁,但经过一晚的恢复睡眠后,大脑年龄就可得到恢复[3]。 如果是长期缺觉,其后果可不止是“显老”和“变笨”,还可能导致肥胖、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、炎症反应、免疫紊乱以及焦虑抑郁等[4-8]。更可怕的是,长期睡眠不足会加快时间在人体内的流动速度,也就是“从里到外”地变老! 《细胞》杂志上的一项重磅研究早已敲响警钟:睡眠不足会在肠道内引发剧烈的氧化应激,如同在身体内部生锈,这种细胞级别的损伤足以显著缩短果蝇和小鼠的寿命[9]。 无独有偶,德国莱布尼茨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发现,睡眠剥夺会直接打击细胞能量的源泉——线粒体,导致其功能紊乱,从而为衰老过程按下快进键[10]。 既然缺觉的危害如此之大,那么,我们周末用来“偿还睡眠债”的补觉行为,究竟是无用功,还是真的能亡羊补牢?针对大家关心的问题,我国科学家给出了令人振奋且极具实操意义的答案。 10月8日,北京航天中心医院的研究团队在《PLOS One》上发表的新研究显示,周末补觉时长与衰老风险呈U型非线性关系[1]。 具体来说,该研究纳入了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(NHANES)数据库中4713名成年人(平均年龄47.54±16.94岁)的睡眠数据。分析后发现:与未进行周末补觉的参与者相比,周末补觉时长为0~1小时和1~2小时的参与者衰老风险分别降低了23%和20%,而周末补觉时间超过2小时的参与者衰老风险并未显著降低。 我们文章开头所说的“适度”,即2小时以内、1小时更好。 此外,研究人员还发现了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:你平时几点睡?对于习惯早睡(0点前) 的群体,周末进行0-2小时的补觉,堪称“黄金组合”,能显著降低衰老风险。然而,对于习惯晚睡的群体,无论周末如何疯狂补觉,都无法扭转其更高的衰老风险。 研究人员分析,之所以补觉会有如此神奇的效果,可能有两方面原因:一是可以抑制慢性炎症,防止细胞加速老化、组织功能受损;二是能够校准昼夜节律,帮助机体调控激素分泌,维持代谢稳定,从而有利于DNA修复等过程。 看到这里,许多身不由己的“打工人”可能要发出哀嚎:工作、生活所迫,早睡太难!难道我们就要眼睁睁看着自己“未老先衰”吗? 倒也不必着急下这种结论,长寿之家changshou.com基于现有科学证据,为无法早睡的“都市精英”们总结了3条可行的突围路径: 如果凌晨1点睡、上午9点起,那就坚持住。每天在相近的时间入睡和起床,远比今天早睡、明天通宵、后天补觉要健康。一个稳定的、即便推迟了的生物钟,也比一个混乱不堪的钟对身体的伤害小。 不要将所有希望寄托于周末的“报复性睡眠”。将补觉“化整为零”才是更聪明的策略。 周内午间小憩:中午进行20~30分钟的短暂小憩,就能有效改善认知表现,缓解午后疲劳,且不易影响夜间睡眠[11]。 周末短时补偿:结合本研究,将周末补觉时长控制在1-2小时内,例如比平日晚起1.5小时,这可能是性价比最高的“衰老干预投资”。 如果你正深受失眠、入睡困难等问题的困扰,这已不是单靠意志力就能解决的了,我们需要找一些外界的辅助手段。 优化睡眠环境:首先从改善睡眠微环境入手,确保卧室黑暗、安静、凉爽,睡前一小时远离手机等电子屏幕。 寻求专业帮助:如果自我调整效果不佳,务必前往正规医院的睡眠中心或相关科室,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尝试治疗原发病、服用助眠药物或补剂等方法。 比如,国药赛诺根推出的最新睡眠黑科技产品恩利维®(Enlivien®),通过改善线粒体功能、降低肠道ROS水平,显著提升睡眠质量,有效消除睡眠不足带来的健康危害。 总而言之,周末适度的补觉,是献给身体的一份有效礼物,只不过这份礼物的送出,需要以“平时相对早睡、周末补觉不超2小时”为前提条件。对于所有在快节奏生活中奔波的人而言,理解并实践这份“有策略的睡眠”,或许就是在与时间赛跑中获胜的关键。
缺觉是怎么让人变老的?


适度补觉可以为身体“减速”


只能晚睡的人难道就没“救”了?

规律至上,晚睡就晚起
化整为零,分段式补觉

主动干预,从根源下手


参考资料:
[1] Yao N, Shen L, Qi L, et al. Relationship between weekends catch-up sleep and risk of aging. PLoS ONE. 2025;20(10):e0332584.
[2] Wu M, Zhang X, Feng S, et al. Dopamine pathways mediating affective state transitions after sleep loss. Neuron. 2023;112(1):141-154.e8.
[3] Chu C, Holst SC, Elmenhorst EM, et al. Total sleep deprivation increases brain age prediction reversibly in multisite samples of young healthy adults. Journal of Neuroscience. 2023;43(12):2168-2177.
[4] Covassin N, Singh P, McCrady-Spitzer SK, et al. Effects of experimental sleep restriction on energy intake, energy expenditure, and visceral obesity.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. 2022;79(13):1254-1265.
[5] Mukherjee, U., Sehar, U., Brownell, M. & Reddy, P. H. Mechanisms, consequences and role of interventions for sleep deprivation: Focus on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Alzheimer’s disease in elderly. Ageing Research Reviews 100, 102457 (2024).
[6] Ai S, Zhang J, Zhao G, et al. Causal associations of short and long sleep durations with 12 cardiovascular diseases: linear and nonlinear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analyses in UK Biobank. European Heart Journal. 2021;42(34):3349-3357.
[7] Bollinger T, Bollinger A, Skrum L, Dimitrov S, Lange T, Solbach W. Sleep-dependent activity of T cells and regulatory T cells. Clinical & Experimental Immunology. 2008;155(2):231-238.
[8] Sang D, Lin K, Yang Y, et al. Prolonged sleep deprivation induces a cytokine-storm-like syndrome in mammals. Cell. 2023;186(25):5500-5516.e21.
[9] Vaccaro A, Dor YK, Nambara K, et al. Sleep Loss Can Cause Death through Accumula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the Gut. Cell. 2020;181(6):1307-1328.e15.
[10] Valentim, I. S. et al. Circadian clock disruption engages the DREAM complex in suppressing cellular health. bioRxiv (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) (2024).
[11] Take a nap: The benefits of napping and how to make it work for you.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. Published August 4, 2023.